不当记者的编剧不是好建筑师——细读库哈斯的一座别墅(一)

朱涛

风格是怎样炼成的?

分享文章

2017年4月,我在港大听了法国建筑批评家Françoise Fromonot的讲座 The House of Doctor Koolhaas(库哈斯大夫的房子),大为惊艳。Fromonot以学者的渊博、外科大夫动手术般的精确、艺术家的想象力,细读了库哈斯的一座别墅设计(Villa dall’Ava),以及他如何在《SMLXL》书中展示该别墅。

感谢Fromonot这样高超的建筑阅读者,让人深深体会到:一件伟大的建筑作品,是在建筑师的个人才能与丰厚文化传统之间的持续对话中诞生的;而每一件伟大建筑作品诞生后,连同它的相关文字、图片、轶事、过程图和建成品,如能找到精当形式呈现给世界,又可导致整个文化传统为之加以调整。

换句话说,没文化,咋可能成为一个好建筑师?

以下文字整理自朱涛与团队的内部分享会《风格是怎样炼成的》——细读库哈斯、细读Françoise Fromonot的《库哈斯大夫的房子》[1]

Villa dall’Ava别墅正立面俯视图 © Hans Werlemann
Villa dall’Ava别墅正立面俯视图 © Hans Werlemann
Villa dall’Ava别墅夜景场景 © Hans Werlemann
Villa dall’Ava别墅夜景场景 © Hans Werlemann
雷姆·库哈斯侧躺在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家具上 © Hans Werlemann
雷姆·库哈斯侧躺在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家具上 © Hans Werlemann

这是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在巴黎设计的一座别墅——Villa dall’Ava(1984-1991)。库哈斯本人对它论述不多,但在我看来,是他职业生涯中的极重要作品。

要认识这所房子,首先要拉回到成就库哈斯的第一本书——《癫狂纽约》(Delirious New York,1978)。他的思想习惯、表述风格被这本书深深奠定。库哈斯靠写作起步,19岁做记者,后试图成为电影剧作家。他在一次采访荷兰艺术家康斯坦特·纽文惠斯(Constant Nieuwenhuys)时,被他的乌托邦建筑模型“新巴比伦(New Babylon)”打动,决定学建筑。后来,库哈斯被彼得·艾森曼请到位于纽约的建筑与城市研究所,花了几年,利用哥大的Avery图书馆,写出《癫狂纽约》一书。这仍是20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建筑论述之一。

库哈斯于1995年出版了另一本极有影响力的书《S,M,L,XL》,颠覆了建筑书的编排和呈现方式,库哈斯在书中总结了20年历程,包括写作和设计。Villa dall’Ava是作为建筑师的库哈斯早期修成的杰出作品之一,修建期长达七年,可看作是夹在两本书之间的一件重要作品。

左中右作品时间分别为1978、1987-91、1995
左中右作品时间分别为1978、1987-91、1995

《S,M,L,XL》封底的介绍:“这本大部头是一个关于建筑的小说……文字想象空间中的一个自由落体……书名《小、中、大、特大》也是本书的框架:项目和文章均按尺度排列。本书结合了论文、宣言、日记、童话、游记、对当代城市的一轮思考,以及库哈斯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过去20年创作的作品。这文字和图像的积累,阐明当今建筑的状况——它的荣耀与悲惨——探索和揭示政治、语境、经济、全球化等对建筑学的侵蚀性冲击——这就是世界。”

这是典型的库哈斯式语言,充满了夸张修辞,更像记者和作家语言,而不是通常建筑师的语言。但他的建筑师敏感性不容置疑,比如他特别在乎房子尺寸所内含的理论价值——小至一个公交站小亭子,大至超大城市规划,都应有其特定意义。

《S,M,L,XL》这本书编排乍一看十分混乱,左边栏有一排A到Z的字典,断续出现,影响读者对页面内容的阅读,有时引发读者在 “字典辞条”文字和正文间建立起或虚或实的联系。翻到书的最后,查看索引,你才会发现,这近1290项“辞条”注释原来引自话题包罗万象的书籍,作者从米开朗琪罗、罗兰·巴特到安迪·沃霍尔、维特根斯坦,这反映了库哈斯的阅读量,或换句俗话说,反映出他的“文化修养”。 这“字典辞条”,用库哈斯《癫狂纽约》里的一句话描述,就是:“堆积如山的证据,其实被精心放在一起,为了激发读者的诠释或想象力。”

《S, M, L, XL》书内字典部分
《S, M, L, XL》书内字典部分

Villa dall'Ava这个别墅项目,被放到“小”章节中,第一页甚至名字也没有,很难识别正在讲这个房子。一张地图出现了:

《S, M, L, XL》p130-131
《S, M, L, XL》p130-131

这是巴黎城区鸟瞰图。按习惯,建筑师展示自己项目的基地,绝不会放在地图最边缘。库哈斯却将房子位置编排在图片左边缘黑色圆圈里,几乎难以察觉。有意思的是,对开页面折叠缝隙形成一道垂直中轴线,让房子位置与对页的埃菲尔铁塔接近水平对称。换句话说,有一条水平轴线将Villa dall’Ava与埃菲尔铁塔连接起来,赋予该房子以城市意义。

圆点为本文作者标注
圆点为本文作者标注

这时,左边栏字典中出现最长的条目——“Cities”。我们可体会到库哈斯对城市毫无保留的赞美。他认为,城市的力量和丰富性永远大于单个建筑的含义。而反过来说,这项目本身,即使是一栋别墅,也能与巴黎全城产生关系。

《S, M, L, XL》p132-133
《S, M, L, XL》p132-133

再翻一页,项目名称终于出现了:Villa dall’Ava。左页图片中别墅形状特意被切成空白,也许是由于用地规范,或是对周边房子的避让,形成一个奇怪形状的场地轮廓线。右页开始了库哈斯关于房子的写作,题目为《障碍》(Obstacles),就像写剧本一样,简短的标题,将故事展开:

序曲

“一封信”。业主因找不到好建筑师感到非常绝望,邀请库哈斯时对他说:“你是我们的最后机会了”。业主竟曾花很长时间找合适的建筑师,甚至为此做小竞赛,可见何等重视。

“丑闻”。业主约好到戴高乐机场接建筑师,库哈斯刚出机场就听说一个人想杀掉警察。原来是业主,本在机场候机楼等他,警察请他让开而起了争执,业主甚至想开车碾过警察。

“场地”。到了项目基地非常漂亮,往下看见社区,远眺可直接望到埃菲尔铁塔和拉德芳斯新区。不过这个项目有个无法忽略的“威胁(intimidation)”,让人犯怵不敢接——柯布西耶的两个经典建筑作品就在附近,而业主期待出一项杰作。

业主诉求也有不少的“矛盾”,一是丈夫想要玻璃房子,很轻巧脆弱;太太同时想要屋顶游泳池,头重脚轻,造成结构挑战。工程师得用柱子支撑,举起超重的卧室和游泳池,房子能像混凝土的蝴蝶一样漂浮起来——重,但又要轻盈。还需要处理好城市和郊区的关系,在屋顶游泳的时候,理应看得到城中心的埃菲尔铁塔。

第二个矛盾是,场地很小,房子却很大,一定要尽可能少占地面。各种用地规范逼使房子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奇怪轮廓线,作者用了个比喻——金字塔形的椒盐脆饼(pyramidal pretzel)。

“许可证”,建筑许可证是唯一一个很快通过的东西。但邻居知道旁边要修房子后,投诉违规使用了大片玻璃,一路告到法国高等法院,产生无休止的诉讼。律师后来也抛弃了甲方。就一个小房子却闹出许多事来。还有,因为巴黎工人太贵,施工队是从比利时请来的,他们每天都要通勤跨境来施工。

库哈斯说这是一个“beginner's house”——一个初创设计师刚走上职业道路的房子,充满了建筑师想要表达的热望。但因时间战线拉得太长,公司和库哈斯自己也随着同步变化成长。

最后完工,业主搬进来。经历长达七年的沮丧、斗争,业主和建筑师成为好朋友,这个房子也成了一项杰作。

《S, M, L, XL》p134-135
《S, M, L, XL》p134-135

视觉

前奏故事结束,房子出场,便是一系列图片视觉冲击。书,某种意义上也是建筑,也是“动画”——页面空间叠加上读者打开的时间序列,如果图片配合好,会有一种电影的连续观看体验。

《S, M, L, XL》p136-143
《S, M, L, XL》p136-143

俯视、平视、仰视浮在空中的生活盒子。大量的图无法完整看清楚,像极电影偶然的场景气氛图。有张夜景莫名其妙地拼贴一幅弗美尔(Jan Vermeer)的画作。弗美尔以细腻光晕塑造恬静的室内气氛著称,但建筑师并不挑明他的墙、窗和画之间的关系。

《S, M, L, XL》p144-145
《S, M, L, XL》p144-145

下面出现一张较完整场景,是从内院望房子立面。结构是极不稳定、非对称的。二层的实体盒子,由波纹金属板包裹,向一边大悬挑出去,下面压一个脆弱的玻璃盒子,似乎随时会倾覆。一根支撑的粗混凝土柱子立在房子中间。为防止倾倒,室外一边又加一根细柱子把房子往下拉,以抗衡另一边的悬挑。这张照片以对称的构图,更凸显整个房子设计的极端不平衡状态。

《S, M, L, XL》p146-151
《S, M, L, XL》p146-151

尔后又是建筑局部的细节、光影、黑白、彩色穿插画面。其中一张图片,室外居然出现了一头长颈鹿,这几乎只有电影才会出现,画面又加上了凌厉、悬疑的光影效果。

《S, M, L, XL》p152-161
《S, M, L, XL》p152-161

光影过后,突然来一张巴黎证券交易所交易员的尖叫,还旋转了90度,不知跟房子有啥关系。再往后翻是夜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夜里光效,影影绰绰。库哈斯特别喜欢用玻璃反光,一个躺在床上的人映在窗帘帐,频繁显示出电影摄影的敏感性。

《S, M, L, XL》p162-171
《S, M, L, XL》p162-171

游泳池是项目最为醒目的元素。

《S, M, L, XL》p172-175
《S, M, L, XL》p172-175

以上这张夜景有几个层次:近处下面玻璃盒子是起居室,托起二楼主卧,远处二层飘着女儿房间。中间屋顶上是游泳池,屋顶尽端花园围着施工工地用的橘黄色防护塑料皮。视线再向远处延伸,正对着城中心的埃菲尔铁塔——建筑与城市的轴线关系。

游泳池,在现代主义住宅和当代艺术中,无疑是重要素材,它关于漂浮、自由、享乐。这个稍后再仔细谈。

库哈斯在房子修完后、业主搬进来之前,请摄影师花了一个星期,日夜里外地拍。还动用了事务所全体人员当配景员,摆各式poses。房子的形象,经过他们展现,似乎呼应了许多现当代文化元素。

在Villa dall’Ava别墅顶层游泳池手舞足蹈的“游泳员” © Hans Werlemann
在Villa dall’Ava别墅顶层游泳池手舞足蹈的“游泳员” © Hans Werlemann

Villa dall’Ava展示出很多乖张怪异的形象和场景,让人想起战后欧洲电影对现代建筑的描绘。1950-60年代,欧洲电影频繁描绘现代主义梦幻破碎,建筑乌托邦沦为噩梦或废墟。在法国导演Jacques Tati的画面中,现代建筑要么显得古板冷漠,要么滑稽、荒谬、怪异、丑陋。

Villa dall’Ava正立面街景 © Hans Werlemann
Villa dall’Ava正立面街景 © Hans Werlemann
电影《我的舅舅》(Mon Oncle) 中的建筑场景, 导演:雅克·塔蒂(Jacques Tati), 1958
电影《我的舅舅》(Mon Oncle) 中的建筑场景, 导演:雅克·塔蒂(Jacques Tati), 1958

意大利现代建筑师Adalberto Libera为作家Curzio Malaparte在海边悬崖顶上设计了一栋别墅Casa Malaparte,面向大海和万丈深渊,却没有护栏。戈达尔就在其电影中,让孤独的男主角,站着光秃秃的屋顶上,面向空无的大海。

电影《轻蔑》(Le Mépris)中的场景,导演: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 1963
电影《轻蔑》(Le Mépris)中的场景,导演: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 1963

还有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库哈斯深受他的影响,他的《红色沙漠》展现战后意大利的冷漠场景:工业区为雾霾笼罩,到处是巨型冷却塔和车间,震耳欲聋的噪音,橘红色的烟从烟囱冒出。居住区是典型的冷漠的现代主义新区建设,一栋栋重复木讷的住宅板楼,荒漠般的室外空间。一个女人在这些场景中场景里失落地行走,神神叨叨。

电影《奇遇》(L’Avventura), 导演: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61
电影《奇遇》(L’Avventura), 导演: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61

Villa dall’Ava的很多场景让人想起这些电影的画面。

钢筋混凝土

经过文字和视觉铺垫,第三部分是一个“反高潮”——数页建筑施工图和库哈斯的批复,很难阅读。不是建筑成图或表现图,而是以原始档案形式记录下建筑生产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建筑90%工作内容实际上是极枯燥的。一堆纵横交织的线、密密麻麻的标注尺寸,加上库哈斯的红色签字笔批示,让大部分读者不知所云。

《S, M, L, XL》p176-191
《S, M, L, XL》p176-191

如果细心读,能从库哈斯批注中,发现很多有趣的点。比如,他固执地将别墅的栏杆删去,写了一句“I hate the ship metaphor(我讨厌关于轮船的隐喻)”。懂现代建筑史的才会知道,他在指柯布西耶在1920年代的一批现代主义名作,如萨伏伊别墅,试图通过模仿轮船的水平线条的栏杆形式,来表现“机器美学”。在20世纪下半叶,库哈斯痛恨和摒弃这种陈词滥调。

故事写作、电影场景编排、建筑生产——这种编排,是不是正反映了库哈斯自己的职业历程——记者、剧作家、建筑师?

他选择这样非传统的作品展现序列,让人期待最后,总能看到一个辉煌杰作的正式展示吧?

《S, M, L, XL》p192-193
《S, M, L, XL》p192-193

不,最后一张又是反高潮,又是倒叙:一张建筑未完工的工地状态。所有光鲜、神秘的场景之后,表皮掀开,灯光熄灭,幕布落下,建筑学的本质恐怕就是这样一个乱七八糟的工地——光秃秃的混凝土,和一堆在地上横七竖八的构件。

我们可以自豪地声称:去掉那些光鲜肤浅的表皮,建筑学的硬核是靠这些结构体支撑起来的。

我们也可以悲叹:建筑的“本质结构”,离开肤浅、光鲜的表皮,是一种多么不堪的状态!

但仅仅如此吗?

为什么这施工中的粗野形象,总让人觉得眼熟,总觉得它像一个鬼魂飘在眼前,在召唤着什么?

难道是它……

注:

[1]Fromonot的同名论文发表在AA Files No. 68, 2014, pp. 69-87。该论文取名为《The House of Dr Koolhaas(库哈斯大夫的房子)》,源自心理惊悚小说《爱德华大夫的房子》(The House of Dr. Edwardes),小说被导演希区柯克改编成电影,艺术家达利曾为电影设计布景。小说讲述了精神病院的女医生,迎来一名身份可疑的新院长,院长的真正身份被这位医生一步步揭穿。Villa dall'Ava的主人恰巧也是一名精神科医生。


作者介绍

朱涛,香港大学中国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朱涛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有方创建合伙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博士。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