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胡慧姗(们) | 5.12大地震十二周年祭
“这个纪念馆,是为他们的女儿,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分享文章
在5•12汶川地震第二年,Domus中文版的“微观建筑史/设计史”栏目曾邀请我回答:过去几年中,建筑/设计领域的哪个作品(或事件、展览、出版物)最深地触动了您?我毫不犹豫地写下:
建筑作品:胡慧姗纪念馆
刘家琨设计捐建的这个小纪念馆不是为国家、民族、政权、伟人修建的,也不是用来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阵地。它是为了纪念一个在512地震中消失了的生命,一个普通但无比珍贵的生命——四川省都江堰聚源镇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胡慧姗而修建的。
它想诉求的社会意义很清晰:“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它的设计概念直接、有力:一个临时安置灾民的帐篷,“永久”地凝固成一栋供死者灵魂栖居和生前遗物存放的房子;它的空间氛围感人至深:在一个僻静角落里,房子青灰色,简朴,近乎冷漠的外壳,保护着其粉红色、艳丽、柔美的内部。在我看来,这个小房子,而不是鸟巢和CCTV,是建筑师能给我们这个时代提出的最有力的质问或回答。
在现实中,这样一栋小房子——异常平实低调的小房子,却不得不顶着巨大、无名的“压力”,悄悄地修建,不敢声张。在5•12一周年祭时,它终于完工,大家都期待着早日去看望她。然而,该纪念馆收到“有关部门”通知,不准开放!
11年过去了,胡慧姗纪念馆虽免于被拆除的遭遇,但至今仍未能正式开放。纪念馆不远处圈养着地震中存活的“猪坚强”,吸引着游客们络绎不绝地前往“打卡”。很少人知道,隐藏在树林中的小小的、孤寂的胡慧姗纪念馆。
以下转载自刘家琨的文章,首发于2009年:
胡慧姗纪念馆
胡慧姗,女,四川省都江堰聚源镇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生于1992年10月11日,埋于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汶川地震,卒时不详。享年15岁,火化时间2008年5月15日。生前喜欢文学,梦想成为作家。
胡慧姗,女,四川省都江堰聚源镇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生于1992年10月11日,埋于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汶川地震,卒时不详。享年15岁,火化时间2008年5月15日。生前喜欢文学,梦想成为作家。
父亲:胡明,都江堰青城纸厂下岗工人,43岁。
母亲:刘莉,都江堰青城纸厂下岗工人,40岁。
女儿临终那天早七点留给我的临终遗言是:‘妈妈昨天是母亲节我忘了送花给你还有妈妈我忘了拿牛奶了你请大伯给我带来。’ 她去世在她爸爸过四十三岁生日后第三天临终前身上过敏在发红疹很痒女儿啊!妈妈对不起你啊!她去世在我和她爸爸的结婚纪念日第十一天母亲节的第二天
——摘自刘莉手机纪事
08年5月15日第一次去聚源中学。我似乎看见过胡明刘莉,但我不确定,因为我自己处于震骇状态中。5月28日再去现场,还有父母在哭诉祭奠,其中甚至还有双胞胎女儿都埋在废墟里的母亲。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是刘莉珍藏的女儿的脐带乳牙那份细微具体和胡明的坚强骄傲紧紧抓住了我。
我们谈了很久,准确地说是我听了很久,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在这次地震中,悲痛最深的是什么人?我想就是失去儿女的父母。临走时,我对刘莉说:“再生一个女儿,还是叫胡慧姗。”“对!”刘莉眼睛一亮,“我就是这样想的。”这句话成了我和他们两口子之间的一个默契。我决定要长期帮助他们,直到他们进入新的生活。我不晓得我能帮些什么,我记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也记住了刘莉的哮喘不轻。
第二天我给胡明打过电话,请他帮我收一下满地的学生书包。中间有好多天我没有联系,是因为看了心理干预的电视节目,我有点犹豫担心:是不是该去?会不会触碰伤口?
6月21日,我再到聚源。一是想取书包,二是想商量带刘莉去看病的事。我赫然发现他们住在救灾帐篷里。不光是女儿,他们的房子也塌了,身边还有一个残疾老母亲。书包找不到了,帐篷区很乱。我原来想当然地认为是收在他家里的。胡明有点内疚,我赶紧岔开这个话题。东拉西扯中,我觉得先前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们痛失至爱,希望破灭,他们仍然迫切需要有人倾听。倾听即是安慰。
我吞吞吐吐说出这些天来萦绕于心的想法:为他们的女儿建一个小小的纪念馆。接下来的事我始料未及。打算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就得到如此感激,足以使我重省人生意义。我一直自愧能力不足,做不成更多的实事,我一直有点怀疑我这个想法在目前的生存现实下也许太过诗情画意,也许对他们不是实际帮助,而胡明的话使我不再怀疑。那些实际的物质困难,“都是身外之物”,对心灵的安慰才是最深切的安慰。那么好吧,想到啥就做啥,做一点是一点。
胡慧姗纪念馆以灾区最为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作为原型,采用框架结构及再生砖建造,表面施以乡村最常见的抹灰,像灾区常见的一样,室内外均采用红砖铺地。单纯,朴素,普通。一个田边林间的小小的纯粹空间。虽然小,但足以勾起人们对地震的集体记忆;虽然小,但却是我设计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室内两侧墙上陈列胡慧姗短促一生中留下的少许纪念品: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她的一生没来得及给社会留下多少痕迹,她不是名人,她是个普通女孩,是父母的心肝。
尽端墙上有一面屏幕,放映我在聚源结识她父母后拍下的一系列视频。这小小的空间可以供几个人坐下观看,因此它实际上有点像一个家庭放映厅。这里的内容没有悲壮热烈和宏大喧嚣,只是关于一个花季少女的追忆,以及一个悲伤绝望的家庭如何奋力继续生活。
我不知道我想出资修建的这个小小纪念馆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这个纪念馆,是为他们的女儿,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备注:汶川特大地震死亡人数:58712 人,其中学生为:5335 人)
纪念馆地点:中国 四川大邑安仁
项目团队:
- 建筑师:刘家琨、罗明、孙恩、张瞳 结构工程:刘速
- 建造时间:2009.3~2009.5
- 基地面积:58m²
- 建筑面积:19m²
- 业主:家琨建筑工作室捐建
- 描述:胡慧珊纪念馆位于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512地震馆”旁的一片小树林中,是为在512地震中死难的都江堰聚源中学普通女生胡慧珊而建。纪念馆采用救灾帐篷为原型,面积,体量,形态均近似于帐篷,外部红砖铺地,墙面采用民间最常用的抹灰砂浆,内部为女孩生前喜欢的粉红色,墙上布满女孩短促一生的遗物。从一个圆形天窗撒进的光线,使这个小小空间纯洁而娇艳。
关于刘家琨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刘家琨的建筑实践尊重地域文脉、关注社会现实、提炼民间技艺、融入现场环境。他保持着对中国多重传统的开放视野,怀着兼容传统和现代的信念,在每个项目中都努力探求以适宜技术和精准形式,综合性地解决当代建筑事宜。其设计作品传达出中国当代建筑罕见的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交融激荡的品质,阐明了中国民众的公共生活与城市文化空间相互交织的关系。
分享文章
- 蟹行、驴行、骑士行—— 听《迂回艺术:柯布西耶的政治》有感
- 林少伟:亚洲城市中的公民建筑师|“逝者如师”系列
- 矶崎新:暗黑反讽、另立中央|“逝者如师”系列
- 文丘里的暧昧空间诗学
- Me Neither/我也没
- 阿尔托:对自然、文化和社会的三重礼赞
- 为什么要把建筑史与社会史连起来写?|“梁思成与他的时代”演讲之一
- 重新开端—— 康“起源”建筑思想的起源 | 纪念路易斯·康诞辰120周年
- 朱涛:广度的人与深度的建筑师
- 朱涛 | 画别2020:它真的那么糟吗?
- 建造的诗学,促成“公共显现” | 弗兰普顿2019索恩奖章获奖演讲
- 深圳高密度校园设计:“边界内突围”
- 空间行动 2016-2020|朱涛建筑工作室四周年
- 2020 穹顶世界 | N95之家——“回家”展中展
- 俄国自由像——2020年虚拟毕业典礼的虚拟感言
- 独裁者的通天纪念碑,成为年轻人的游泳池
- 纪念胡慧姗(们) | 5.12大地震十二周年祭
- 妄想狂-批判性——细读库哈斯的一座别墅(二)
- 不当记者的编剧不是好建筑师——细读库哈斯的一座别墅(一)
- 湛江港——人类错误的纪念碑
- 从瘟疫隔离到全景敞视 ——疫病期间读监禁史(二)
- 从四马分肢到灵魂整治——疫病期间读监禁史
- 形式追随热病:一场翻转香港城市格局的疟疾
- 疫病之下,香港菜市场转型的启示
- “建筑是治疗的机器”—— 读《疾病、疯狂、犯罪作为形式基础》
- 我们是否真正拥有“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