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矶崎新: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 |展览序言
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一个多元、开放、珍爱传统、放眼未来,与世界积极互动的中国。
分享文章

如何在国族主义、民粹主义盛行的年代,坚持一种全球视野和世界主义胸怀?
如何在全球化、均质化席卷世界的时代,尊重和弘扬地方文化的特质和潜能?
展览《矶崎新: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想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份建筑师的答卷。

本展览精选了建筑大师矶崎新于过去近三十年间,在中国的众多作品中,所做的十二个建筑和城市设计项目。每个作品都饱含深刻的历史意识、丰富的当下意义、积极的中外对话和有力的空间语言。
展览标题包含两个关键词:
一是“中国”——展览回顾矶崎新的中国实践,如何与中国的历史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产生各种关联。
矶崎新一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持续关注中国现当代社会的转变。他于1994年开始在中国实践,彼时中国正开启疾驰的城市化进程。在之后的近三十年间,矶崎新针对每个项目,不管是位于古城的心脏地带,还是空旷的新城区,都努力尝试用创新的空间语言,回应中国的传统与当下的巨变,并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比如,在国家大剧院竞标案(1998)中,矶崎新利用新兴的计算机图形算法,创作出一个巨型曲面屋顶,试图给中国建筑师长达一个世纪的“大屋顶”民族形式的探索,提供一个他个人的当代解答;在上海喜玛拉雅中心(2003—2010),矶崎新将流体曲面算法、空中城市、汉字图形等众多异质元素拼贴在一起,形成一个既有传统特色,又具鲜明当代性的混合巨构……




二是“世界公民”——展览探讨矶崎新如何以全球视野考察中国议题。
矶崎新是一个超越国族界限的“世界公民建筑师”。他在中国实践中,时时将中国议题纳入全球语境中探讨,也将多种世界文化资源汇入中国项目中。
在他的设计中,中国与世界之间始终保持积极对话,无数神奇的跨时空、跨文化的意象产生了:米开朗基罗在罗马用大理石铺就的卡比托利欧椭圆广场,在郑东CBD副中心(2009至今),化为一片“虚空”的人工湖;中国风水术引出的方位轴线,与威尼斯大运河的曲线交织在一起,奠定了珠海海市(1994—1995)的空间格局;凝聚尖端技术的隐形战机,以其超薄体量,悬浮在湖南省博物院(2011—2017)上空,呵护着下部的核心展示,距今两千多年的马王堆汉墓……






“世界公民”还有另一层含义:在很多中国项目中,矶崎新都贯穿他一生持续思考、有普世意义的几个空间主题。本展览特别凸显其中两个:
主题一:“技术与废墟”——矶崎新一方面持续、热切地探索:各种新技术,如大跨度空间网架、巨构城市基础设施、控制论、机器人、互联网等等,如何赋予人类空间解放?同时,在另一方面,他时时流露出对技术和城市未来的悲观判断。如果说,以发展主义的眼光,古老的废墟总可以“孵化”出新城市;那么反过来,无论多么先进宏伟的新城,在未来也终将无一例外地坍塌,沦为废墟。



矶崎新关于过去—未来、新生—废墟之间相互缠绕、循环往复的矛盾判断,既体现在深圳文化中心(1998—2007)由金树、银树所支撑的两个玻璃大厅的暧昧意象上,也化身为上海世博演艺中心(2006)上空的“世博云”顶棚与下部废墟剧场之间的强烈对峙。




主题二:“去中心的群岛”——在经典定义中,建筑学的角色总是与维护权力、等级、中心和秩序联系在一起。而矶崎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现代”思潮兴起的时代开始执业,频繁尝试用各种空间手段,抵抗唯一、绝对的“中心”。他有时通过将经典颠倒反转、使之废墟片段化的反讽手法,直接颠覆“中心”;有时则尝试通过打造离散化、网络化的“群岛”,间接地肢解中心。
比如,他在珠海海市计划(1994—1995)中提出,在远离大陆的南海中,打造一个人工岛,结合正在兴起的、理应是“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技术,成为亚洲自由开放信息交流的一个基地、一个新的乌托邦城市。


在展览布置上,我们除了在中央主展厅集中展示九个建筑项目外,还特别将两端的序厅和副展厅打造成沉浸式体验空间。我们一方面想以特殊的空间氛围,呈现上海世博演艺中心和两个城市设计项目(郑东CBD副中心和珠海海市计划);同时,我们想让这两组作品在展览的首尾,各自上演关于“废墟”、“群岛”的戏剧—— 一出是暗黑悲剧,另一出是明亮喜剧。




贯穿三个展厅和所有设计作品的,是一组矶崎新独居特色的建筑画,包括“还原”和“闇”两个丝网版画系列。这些绘画以至简语言,凸显每个建筑设计中的核心空间概念和形式构成。每幅画呈现一个纯粹自足的诗意片段,汇在一起则展示出矶崎新的建筑“废墟”或“群岛”的多元魅力。






针对单个设计作品的展示,除了采用较常规的表达媒介,如模型、建筑图、构思草图和照片外,我们还特别为每个项目,绘制了一套“空间剖面”和一套“思维岛图”。
“空间剖面”凸显前景,旨在概括各项目的建筑学的价值。矶崎新的空间构思,在我看来,集中体现在他个性鲜明,又深具古典修养的“三段论”空间配置上——基座、墙身、屋顶。因此,将他的建筑垂直剖开,以“剖面图”展示,似乎是很恰切的手段。

“思维岛图”铺垫背景,尝试梳理各项目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我们结合考古片段展示和古航海图的画法,试图展示出,矶崎新在每一个项目中,如何在时代语境、技术创新、传统传承和建筑学自身演变等等“片段”或“群岛”中,穿梭航行,编织思想,锤炼语言,最终为浩瀚的人类文明之海,增添自己的片段、岛屿。

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矶崎新在中国的作品已经构成一组精彩绝伦的群岛。我们有幸通过本次展览,邀请大家一一参访,欣赏各岛屿的精彩之处,并在它们之间穿梭航行,体味群岛间的遥相呼应。
群岛间遥相呼应,共同彰显的是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一个多元、开放、珍爱传统、放眼未来,与世界积极互动的中国。

分享文章
- “设计一个梦想城市容易;重建一个活的城市需要想象力。”—— 阅读简·雅各布斯:思考中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蟹行、驴行、骑士行—— 听《迂回艺术:柯布西耶的政治》有感
- 林少伟:亚洲城市中的公民建筑师|“逝者如师”系列
- 矶崎新:暗黑反讽、另立中央|“逝者如师”系列
- 文丘里的暧昧空间诗学
- Me Neither/我也没
- 阿尔托:对自然、文化和社会的三重礼赞
- 为什么要把建筑史与社会史连起来写?|“梁思成与他的时代”演讲之一
- 重新开端—— 康“起源”建筑思想的起源 | 纪念路易斯·康诞辰120周年
- 朱涛:广度的人与深度的建筑师
- 朱涛 | 画别2020:它真的那么糟吗?
- 建造的诗学,促成“公共显现” | 弗兰普顿2019索恩奖章获奖演讲
- 深圳高密度校园设计:“边界内突围”
- 空间行动 2016-2020|朱涛建筑工作室四周年
- 2020 穹顶世界 | N95之家——“回家”展中展
- 俄国自由像——2020年虚拟毕业典礼的虚拟感言
- 独裁者的通天纪念碑,成为年轻人的游泳池
- 纪念胡慧姗(们) | 5.12大地震十二周年祭
- 妄想狂-批判性——细读库哈斯的一座别墅(二)
- 不当记者的编剧不是好建筑师——细读库哈斯的一座别墅(一)
- 湛江港——人类错误的纪念碑
- 从瘟疫隔离到全景敞视 ——疫病期间读监禁史(二)
- 从四马分肢到灵魂整治——疫病期间读监禁史
- 形式追随热病:一场翻转香港城市格局的疟疾
- 疫病之下,香港菜市场转型的启示
- “建筑是治疗的机器”—— 读《疾病、疯狂、犯罪作为形式基础》
- 我们是否真正拥有“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