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随笔

画别2024:学习爱ing的艺术

朱涛

“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解答。”

分享文章
 2024年12月31日,摹希腊Santorini1926年火山爆发黑白照片
2024年12月31日,摹希腊Santorini1926年火山爆发黑白照片

“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解答。”——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

 2024年1月24-25日,清迈Treescape Retreat之夜
2024年1月24-25日,清迈Treescape Retreat之夜

终于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三十多年前就买过中文版,一直欠着没读。年轻愣头青时,醉心于尼采的“上帝已死”和“一切价值重估”等激进口号,也假装要过崔健式的“我不想留在一个地方,也不愿有人跟随”的酷生活,哪有心思读这有心灵鸡汤之嫌的“爱的艺术”?

2024年1月24-25日,清迈Treescape Retreat之晨
2024年1月24-25日,清迈Treescape Retreat之晨

2024年借来英文版,断断续续读完,发现还真不是心灵鸡汤。这是一本越早读,就越可能影响人生的书。

 2024年2月12日,香港大美督日落
2024年2月12日,香港大美督日落

拿到英文版(1956年初版),首先惊讶发现,题目叫The Art of Loving——不是Love,而是Loving——爱是持续行动,是实践,是爱ing。

2024年3月2-11日,日本关西行程
2024年3月2-11日,日本关西行程

一、爱是艺术吗?

2024年3月4日,京都桂离宫外桂川
2024年3月4日,京都桂离宫外桂川

对爱的错误认知

弗洛姆总结当代人普遍对爱有三种错误认知。一是混淆“被爱being loved”和“爱loving”。在“情场争夺战”中,为 “赢得”被爱,就要有高度吸引力。这驱使很多男性追求成功、权力和金钱,很多女性追求美貌和性感。归根结底,他们真正关注的是自己的吸引力,而不是如何爱别人。弗洛姆说在当代社会(我怀疑是任何时代的社会),能被爱其实就等同于“受欢迎和性感的混合体”。

2024年3月4日,京都桂离宫外桂川日落
2024年3月4日,京都桂离宫外桂川日落

第二种错误认知是将爱的问题看作一个 “对象、客体”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人们通常认为爱本身很容易,但找到“真爱”很难。弗洛姆为此做了两种分析(他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锋芒开始展露):一是历史分析,二十世纪对“浪漫爱情”和个人自由体验的热衷,是对传统社会(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将婚姻当作社会契约、限制个人恋爱自由的反弹;二是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深受购买欲和对等商品交换影响。人们对爱的判断,也很大程度上为劳动力市场的交换价值观主导。基于对自己的交换价值的评估,人们期待在“爱情市场”上得到相应回报,于是去努力“讨价还价”,“寻觅”理想“对象”。一旦成交,他们就以为爱可以一劳永逸了。

2024年3月5日,日本滋贺县美秀美术馆外,小画被大雨反复冲洗
2024年3月5日,日本滋贺县美秀美术馆外,小画被大雨反复冲洗

爱的对象,不管是浪漫的、还是划算的,一旦找到,爱就真的可以一劳永逸吗?当代人的第三个错误认知就是混淆最初体验和可持续性。“堕入爱河fall in love”从本质上是不持久的,魔力的光晕注定会随着熟悉感的增强而消失。反过来,人们以为当初 “堕入爱河”的强度,足以证明他们之间爱的强度,“或许只能证明他们之前的孤独程度”。

2024年3月9日,京都国立美术馆内临摹
2024年3月9日,京都国立美术馆内临摹

总之,在各种错误认知和物欲社会驱动下,大多数人虽然渴望爱,但实际上追逐的是个人的成功、声望、金钱和权力,让爱显得次要。结果,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地爱别人。而要认真学习和实践爱的艺术,弗洛姆认为首先得澄清一些爱的理论问题。

2024年7月17-8月3日,希腊建筑之旅行程
2024年7月17-8月3日,希腊建筑之旅行程

二、爱的理论

  1. 爱——人类存在问题的解答

弗洛伊德将爱情归结为性冲动,在这点上人实与动物无异。(也许唯一的区别是人能为了缓解性压抑,创造出文明。)弗洛姆却与弗洛伊德针锋相对,将爱归结为人的理智,在这点上人与动物实有本质不同。人自从拥有理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那一刻,便脱离了从属于自然界的和谐状态。这一“分离焦虑”是人类所有焦虑的起源。人类的根本精神问题就是“如何克服分离,实现统一;如何超越自己的个体生命,找到结合。” 换句话说,人的存在的根本状况是孤立的,人总是想寻求与他人的结合,以克服孤立感。

2024年7月18日,雅典Lycabettus Hill顶峰望日落
2024年7月18日,雅典Lycabettus Hill顶峰望日落
2024年7月18日,雅典Lycabettus Hill顶峰望卫城
2024年7月18日,雅典Lycabettus Hill顶峰望卫城

不同文化和宗教用不同方法寻求结合,但大多只能部分或虚假地实现。例如,通过狂欢、吸毒和性放纵所体验到的结合感,是短暂、转瞬即逝的(别忘了这书出版于1956年,欧美经过战后十年,正进入消费享乐时代);通过顺从资本主义生产机器,朝九晚五地 “做好一份工”,所感受到的归属感,是一种压制个人个性和创造力的虚假的结合感;还有一种相互依赖的 “共生的结合”,比如两人(或领袖和群众?)形成施虐和受虐的互补关系。在这种结合中,每一方都要依赖另一方才能奏效,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破坏个人完整性的结合。

2024年7月18日,雅典Lycabettus Hill顶峰俯瞰日落后的城市
2024年7月18日,雅典Lycabettus Hill顶峰俯瞰日落后的城市

弗洛姆认为上述众多对结合的寻求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它们都不是基于成熟的爱。而成熟的爱是基于保护个人的完整性和个性的结合——“爱是人的活跃的力量。”

2024年7月18日,雅典Lycabettus Hill顶峰远望卫城
2024年7月18日,雅典Lycabettus Hill顶峰远望卫城

归根结底,爱的活跃性格在于“给予”,而不是“获取”。

给予不是放弃和牺牲,而是个人能力的最高表达。最重要的给予,并不发生在物质领域,而是在人的领域——TA给予TA以生命。给予的能力也并非取决于TA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取决于TA的人格发展——TA能否克服依赖、自恋、剥削别人、囤积财富等各种欲望;取决于TA是否拥有对自我作为人的力量的信念和实现目标的勇气。当这些品质缺乏,TA是不可能给予的,因而也不可能爱。

2024年7月22日,希腊Epidaurus古剧场
2024年7月22日,希腊Epidaurus古剧场

除给予外,还有一些重要元素:关怀、责任、尊重和知识。

2024年7月25日,希腊Meteora 修道院
2024年7月25日,希腊Meteora 修道院

关怀—— “爱是对我们所爱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就像母亲关怀婴儿,就像上帝教会约拿,爱的本质是“劳动”:“一个人热爱他所为之劳动的事物,一个人为他所热爱的事物而劳动。”

2024年7月28日,希腊Santorini Oia日落
2024年7月28日,希腊Santorini Oia日落

责任——是自愿回应伴侣需求的愿望。responsibility不是来自外在规约的义务duty,而是内在的对伴侣的回应能力,responsible意味着有能力和准备好respond回应。

2024年7月30日,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
2024年7月30日,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

尊重——责任如果不与“尊重”结合起来,就容易蜕变为占有欲。尊重在词源上是“看见”(respicere)——有能力看见对方自身,渴望对方能成长为TA自己,而不是剥削TA,让TA按我的目的成长。爱不可能基于主宰和奴役。“爱是自由之子” ——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尊重才会存在。

2024年7月31日,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清真寺
2024年7月31日,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清真寺

知识——没有了解,便无从尊重。爱一个人不能仅停留在外缘,而是要全方位了解对方,贯穿到深层。只有在努力求知过程中,人才会懂得自己和对方,才懂得爱。

2024年7月31日,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
2024年7月31日,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

所有这些元素汇聚在爱中,试图帮助人应对分离的存在问题——这是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核心。他认为即使在性爱中,也不是弗洛伊德所判定的,仅仅出于生理上的性欲吸引,仅仅为了“释放紧张”。弗洛姆认为性爱的更主要动力还是与另一性极相结合的需要。这里可以看出弗洛姆的理论雄心:他想在爱的分析上更进一步,将弗洛伊德所关注的生理学层面,推进到生物学和哲学存在的层面上探讨。

2024年7月31日,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
2024年7月31日,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
  1. 父母-子女之爱

在生物学和存在层面上,弗洛姆首先考察父母-子女之爱,显然视之为万爱之本,也构成人长大成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础。

2024年10月4日,东莞草莓音乐节
2024年10月4日,东莞草莓音乐节

弗洛姆先从婴儿-母亲之爱开始。婴儿可以直觉地体会到“我被爱,因为我存在”。这种被爱是无条件的,不需争取,就能获得。母爱的无条件性本身也产生一个问题:如果有,就是一种福气;如果没有,孩子其实也无能为力,无法通过任何努力去创造。弗洛姆认为,孩子们在八岁半到十岁之前体验到的是被爱。他们也许会开始实践一点爱,比如给父母赠送礼物。但他们尚没有开始完整的爱。

2024年7-9月,剧院、港铁、餐厅中涂鸦
2024年7-9月,剧院、港铁、餐厅中涂鸦

婴幼儿的爱要历经很多年,才能发展成成熟的爱。幼稚与成熟之爱之间第一个区别是,成熟之爱的人认为爱loving比接受爱love receiving更令人愉悦。通过实践和生产爱,个体克服了对被爱的依赖。幼稚之爱的原则是“我爱,因为我被爱”和“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之爱的原则是“我被爱,因为我爱”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2024年9月29日,香港国际诗歌节中诗人和音乐家像
2024年9月29日,香港国际诗歌节中诗人和音乐家像

父母之爱之间也有分别,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对立两极:母亲代表自然世界,而父亲则体现了思想、人造事物和冒险的世界。(今天读起来,弗洛姆的性别观显得过于老派。)与母爱的无条件性不同,父爱是有条件的,是孩子通过达到(父亲的)预期值,可以得到的。弗洛姆认为,人在婴儿期主要聚焦母爱,到了童年后期则更关注父爱。进入成熟期,一个适应良好的人就会在自己的存在中达到母爱和父爱的综合,使之成为自己所付出的爱的来源。母爱和父爱的不平衡则会导致成年人出现各种形式的神经症。

 2024年9月30日,香港国际诗歌节中诗朗诵和音乐演奏场景
2024年9月30日,香港国际诗歌节中诗朗诵和音乐演奏场景
  1. 爱的对象

弗洛姆首先驳斥爱的“排他性”。那种认为爱一个人而不爱其他人,就可证明爱的强度的观点,是谬论。恰恰相反,一个人只有有能力爱任何人,才能真正爱一个人。弗洛姆接着将爱细分为五个类别:

2024年9月30日,香港国际诗歌节中诗朗诵和演出演唱场景
2024年9月30日,香港国际诗歌节中诗朗诵和演出演唱场景

兄弟之爱:这里弗洛姆用的是老式称呼,他所指的不是兄弟姊妹之间的爱,而是人对同胞之爱。它源于人们共同的人类经历,是平等之间的爱。但“即使平等,我们也不总是‘平等’;只要我们是人,我们总需要帮助。今天是我,明天是你。”兄弟之爱的起点是爱无助者、穷人和陌生人。“只有爱那些对你而言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人,爱才真正展开。”爱的同理心包含着理解和认同,比如《出埃及记》中这样示范兄弟之爱:“你们懂得陌生人的心,因为你们也曾在埃及地做过陌生人……所以,要爱陌生人!”

2024年9月30日,香港国际诗歌节中诗人像
2024年9月30日,香港国际诗歌节中诗人像

母爱:弗洛姆在这里对前面的母爱描述有所扩展。母亲有责任向孩子灌输对生命的热爱,该责任分两种形式,犹如奶和蜜。奶是婴儿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象征着关怀和肯定的责任;蜜则象征着更多一层的生命、生活的甜蜜,对生活体验的爱和喜悦——而只有真正幸福的母亲才能将蜜喂给孩子。与上述兄弟之爱和下面的情欲之爱不同,母爱本质上不是平等之间分享的,而是“造物者”对无助的“被造者”自上而下的爱。大多数母亲在孩子还是婴儿时,都能成功地表达母爱。但是母爱的真正考验是在孩子成长、成熟,并最终摆脱对母亲的依赖时,如何克服自己(曾)作为“造物者”所容易形成的主导感和占有欲,直面孩子的脱离,仍能继续爱他们。

 2024年9月30日,香港国际诗歌节中诗人像
2024年9月30日,香港国际诗歌节中诗人像

情欲之爱:这是一对伴侣之间平等相待和共同分享的浪漫爱情。情欲之爱对于弗洛姆来说,是与另一个人完全融合的渴望,性结合是这种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本身可以是盲目的,不一定仅为爱驱动,还可被各种其它强烈情感所刺激,比如孤独感、征服和被征服欲,甚至伤害和毁灭冲动。而当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发生性关系时,这种行为就没有了贪婪,而是充满温情。由于在西方社会,性欲的概念经常与爱情混为一谈,因此这种欲望常被错误地认为是爱某人的标志。尽管与某人发生性关系可以给人一种结合的错觉,但如果没有爱,这种行为将使参与者始终感到彼此陌生,并可能引起羞耻感和对对方的憎恨。弗洛姆还批评将情欲之爱的排他性误解为占有欲。他还说常看到两个人自认为彼此相爱,但对其他人却没有爱,这不过是一种“双重自我主义”。情欲之爱的排他性仅限于性欲结合的排他性,除此外它不会、也不应排挤兄弟——同胞之爱。一个人有能力通过对浪漫伴侣的爱,去爱全人类。

2024年1月31日和10月22日,关于矶崎新的展览的涂鸦
2024年1月31日和10月22日,关于矶崎新的展览的涂鸦

自爱:弗洛姆批评了西方正统思想中的普遍信念:“爱他人是美德,爱自己是有罪的。” 弗洛姆还特别驳斥了法国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和弗洛伊德的思想,指出自爱不该与自恋或性欲内向相混淆。爱他人和爱自己并不是两个不同选项,爱是不可分割的。只能爱别人而不能爱自己的人,根本不可能真正爱。自我与其他任何对象一样都是值得爱的对象。所有有能力爱他人的人都会对自己抱有同样的爱的态度。真正的爱是一种生产力的表达,意味着关怀、尊重、责任和知识。据此,弗洛姆将爱loving定义为“为被爱的人的成长和幸福而积极努力的行为”。

2024年10月25日,Ai和法国史诗古乐团于深圳上演《邂逅与永恒》,演绎巴洛克音乐
2024年10月25日,Ai和法国史诗古乐团于深圳上演《邂逅与永恒》,演绎巴洛克音乐

自爱和自私远不是一回事,而是根本对立的。自私人的问题不是他们太爱自己,而是他们爱自己太少了。他们缺乏对自己的喜爱和关心,这反过来又源于他们缺乏生产力,于是让他们感到空虚、沮丧、不快乐或焦虑。自私的人没能力爱别人,也没能力爱自己。

在另一个极端上,还有一种“神经质的‘无私’”的人。这些人可能会很困惑:他们一点也不自私,但为什么并不快乐?为什么与他人难以相处,甚至对他人有破坏性影响?弗洛姆举了常见的“无私母亲”的例子:她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了孩子,而根本不懂爱自己。由这样的母亲抚养长大的孩子往往“不会表现出确信自己被爱的幸福感;他们焦虑不安,害怕母亲的反对,并紧张地迎合母亲的期望。通常,他们受母亲隐藏的对生活的敌意所影响,最终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们自己的心灵”。“‘无私’母亲与自私母亲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太大不同;事实上,情况往往更糟,因为母亲的无私阻止了孩子们批评她。孩子们承担起重负,决不能让母亲失望。他们在美德的面具下,被教会如何憎恨生活……弗洛姆指出根本问题还是在于个人潜在的生产力的缺乏。他认为,在母亲对孩子影响上,最有指导性的莫过于一位爱自己的母亲给孩子的爱,她真正教会孩子爱、喜悦和幸福的体验。

2024年11月16日,龙尾村喝得微醺
2024年11月16日,龙尾村喝得微醺

上帝之爱:这是爱的宗教形式,其根本冲动仍是人如何克服分离,寻求结合。粗略区分,不同宗教对上帝的爱有两大类:父权制宗教,上帝是严父;母权制宗教,上帝是包容一切的慈母。在现实中,不同的宗教价值观和社会、人的成熟程度,共同决定了不同形式的对上帝的爱。

尽管书中有大量宗教论述,弗洛姆还是界定自己,并不是一个皈依某特定宗教的教徒,而是一个探索人类普世精神世界的思想者。他最后宽泛地说,上帝成为人类在进化早期阶段的象征,表达了人类所追求的全部,即精神世界、爱、真理和正义的领域。爱“上帝”——如果非要用这个词,意味着渴望获得全部能力去爱,去在自己身上实现“上帝”所指代的美好事物。

2024年10月27日、12月1日,中环佑宁堂礼拜及颂歌演出
2024年10月27日、12月1日,中环佑宁堂礼拜及颂歌演出

三、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弗洛姆尖锐地批评在消费文化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爱在瓦解。如今,人的幸福在于“享乐”,在于消费和“吸收”商品、风景、食物、饮料、香烟、人、讲座、书籍、电影等带来的满足感——所有这些都是消费、吞噬。世界是我们欲望的一大对象。

2024年10月21日,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纵目面具和大面具
2024年10月21日,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纵目面具和大面具

学术理论也在消费狂潮中推波助澜。在弗洛姆看来,弗洛伊德以男性性欲为中心构筑起来的爱的理论,是对 19 世纪资本主义父权制男性体验的描述;而H.S. Sullivan剥离开爱,单方面强调两性性满足的理论,则是20世纪异化、市场化人格的体验。在弗洛姆看来,将婚姻伴侣视为合作团队、将爱单纯等同于双方性满足的观念,最真切地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中爱的瓦解。他认为不该本末倒置:爱不是充分性满足的结果;相反,性幸福——甚至关于所谓性技能的知识,是爱的结果。

2024年12月12日,山西临汾铁佛寺里的大铁佛和临汾博物馆里的卧牛
2024年12月12日,山西临汾铁佛寺里的大铁佛和临汾博物馆里的卧牛

在临床实践中,各种 “神经质”形式的爱的案例表明,人们缺乏的(首先)不是性的技巧,而是爱的能力。例如,妈宝男(仍像孩子一样依附妈妈的男人)、厌女男(因为有个不错但专制的父亲,导致儿子的生活目标就是取悦父亲)、焦虑孩子(父母彼此不爱对方,但并不对外表达憎恨)、“偶像化”的爱(将电影中看到的“伟大的爱”或偶像化的爱理想化)——“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达到拥有自我意识的水平,这种自我意识植根于自身力量的有效发挥,他就会倾向于将所爱的人偶像化。” 其他类型的“神经质”爱还包括感伤之爱(电影中的幻想或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而产生的爱)、虚幻之爱(认为爱情该是完全没有冲突,但冲突实际上可以帮助澄清问题)和埋怨絮叨狂(总是批评对方哪怕最微小的缺点,而忽略自己的问题)。

2024年12月12日,山西临汾博物馆里的笑马(真的在笑?)
2024年12月12日,山西临汾博物馆里的笑马(真的在笑?)

爱ing是一种持续的挑战,是运动、成长和共同努力中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和谐或冲突、快乐或悲伤,都是第二位的。最根本的是两人能从他们存在的本质中体验自己,与自己合一,而不是逃避自己,然后实现双方交流与结合。爱情存在的证据只有一个:关系的深度,以及每个相关人员的活力和力量。

2024年12月30日,深圳大鹏所城中的小院
2024年12月30日,深圳大鹏所城中的小院

四、爱的实践

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教人如何生活和如何“情感”的工具书和指南,但弗洛姆拒绝提供一份 “爱的行动实用指南”。道理很简单:爱ing的规则和步骤不可量化。最终,弗洛姆仅给了几项总体建议。首先从广义上,与其它任何艺术类比,爱的艺术实践也同样必需几种品质:纪律、专注、耐心、关怀;其次,针对特定的爱ing的艺术,弗洛姆认为三方面至关重要:克服个人自恋,学会客观思考,坚持对实践的信念。

2024年10月27日、12月1日,地铁上涂鸦
2024年10月27日、12月1日,地铁上涂鸦

为什么如此重视爱,从这么多层次上探讨爱?为什么坚持对爱ing的实践?因为弗洛姆坚信,爱是针对人类存在的唯一理智的、令人满意的解答。谈论爱,不是给读者灌让人丧失心智的心灵鸡汤或“布道”,而是努力探讨人的终极需求。通过分析爱的特性,通过诊断当代的缺失,通过批评导致这种缺失的社会状况,弗洛姆最终告诉读者:爱ing不仅是一种个人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重新打开爱的可能性抱有信念,就是对重新打开人和社会的可能性抱有信念。

2025年1月1-6日,佑宁堂小天使
2025年1月1-6日,佑宁堂小天使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