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随笔

大跃进 —— 评库哈斯的CCTV 新总部大楼

朱涛

这对具有非凡才华和梦想的建筑师库哈斯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大的跃进。而这栋宏伟的建筑,象一个迈开大步的巨人,正是我们这个大跃进时代的最佳写照。

分享文章

雷姆·库哈斯是荷兰建筑师,五十多岁了,为了支持中国的建筑现代化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拟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众多人被库哈斯央视总部大楼的"怪相" 激怒,有两个原因:

外因:库哈斯的设计"怪"。首先,库哈斯本来就是剧作家和记者出身,他深知"戏剧性"和"耸人听闻"在一个传媒社会中的重要性。其次,库哈斯被公认为是当今世上最"前卫"的建筑师。为了"激进",必须"激进"。三十年来,不管是建筑理论还是建筑设计,库哈斯一直坚持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如果这次他的央视总部大楼落得一个"雅俗共赏"、全国上下"拍手称快" 的结局,岂不是库哈斯的最大失败?

内因:那些被激怒的人的"少见多怪"。他们多是持一种衰老的心态,表面上声称不喜欢"招摇"的东西,偏好"宁静致远",实际上是他们的眼光早已被周遭充斥的平庸的大楼、甜媚的建筑装饰物给毁了。

平心而论,相比库哈斯的许多其它极富创意的作品来说,央视大楼在设计构思上并不算一个"石破天惊"的作品。当然,库哈斯从前的所有最激进的设计都局限在多层建筑上,而对央视大楼这一超高层项目,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当然会在设计构思中起巨大的制约作用。

暂时不管该建筑扭曲的形体,撇开库哈斯本人充满夸饰的解释,央视总部大楼的总体设计构思其实很简单明了:不重复通常摩天楼作为单栋塔楼向空中追求绝对高度的老套作法,而是将摩天楼设计成一个高度适中的综合体── 一个 "巨环"。或者,更直接了当说,是将整个项目先分为两栋摩天楼,然后再分别在地面和高空中将两栋楼联结起来。

摩天楼在地面相联结的做法实在平常不过,没有讨论的意义。而暂时抛开具体的形式不谈,摩天楼在空中联结这个总体思路也并不是横空出世的想法,而是众多建筑师们长期对摩天楼设计进行不懈探索的一个延续。

事实上,在二十世纪初,当摩天楼这种建筑类型刚在美国出现不久,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便开始幻想起各种高层建筑在空中联结的场景了,不过那时也只能停留在浪漫的想象阶段(图1-5)。

图1.Richard Rummell(美国),
图1.Richard Rummell(美国),"未来纽约",1911年
图2.Virgilio Marchi(意大利),
图2.Virgilio Marchi(意大利),"未来主义城市", 1919年
图3.Jean Hendrickx(比利时),
图3.Jean Hendrickx(比利时),"四栋摩天楼架起的飞机场方案",1920年
图4.El Lissitzky和Mart Stam(俄罗斯),
图4.El Lissitzky和Mart Stam(俄罗斯),"为莫斯科设计的'铁云'水平摩天楼",1923-24年
图5.Fritz Lang(德国),电影
图5.Fritz Lang(德国),电影"大都市"中场景,1927年

到了1960年代,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意识到单栋摩天楼的局限性:楼层越高便越失去与城市地面和其它建筑之间的联系,而成为完全孤立的"空中楼阁"。当时甚至有建筑理论家批评美国城市中的摩天楼群已经成为从城市生活中"异化"出来的"失去魅力的山峰"。1960-1970年间,在技术进步的乐观情绪鼓动下,建筑师们改天换地的雄心呈指数般地增长,一时间关于摩天楼群在空中相互联结而形成一个"立体城市网络"的设想蔚然成风(图6,7)。但深具讽刺意义的是,实际上当时很少有建筑师以真正切实的态度直面经济、技术、政治、生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而众多"空中城市"的设想并没有可实施性,而仅仅是图面上的狂想。

图6.矶崎新Arata Isozaki(日本),
图6.矶崎新Arata Isozaki(日本),"孵化城市",1960年
图7.彼德·库克Peter Cook(英国),
图7.彼德·库克Peter Cook(英国),"插入城市",1964年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少数发达国家中,一些建筑师开始利用其成熟的经济、技术条件,以一种更务实地态度探讨摩天楼的空中联结问题(图8,9),并且其中有几个作品终于得以建成,成为当地标志性的建筑(图10,11)。

图8.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美国),
图8.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美国),"空间围护条",亚利桑那凤凰城,1989年
图9.斯蒂文·霍尔(美国),
图9.斯蒂文·霍尔(美国),"错视城市",纽约,1990年
图10.强·奥托·旺·斯普里克森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 (丹麦),
图10.强·奥托·旺·斯普里克森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 (丹麦),"德芳斯巨门",巴黎,1982-1988年设计,1990年建成。
图11.原广司Hiroshi Hara (日本),
图11.原广司Hiroshi Hara (日本),"新梅田城市开发",大阪,1988-1990年设计,1993年建成。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审美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建筑师对摩天楼空中联结的设计都局限在"垂直塔楼+水平联结"的单一思路中。少有的特例是1992年美国建筑师彼德·埃森曼为柏林设计的摩天楼(图12)。它本质上仍是一个空中相连的双塔楼,但其外墙表面连续的折面,形成一个极富整体感和动感的形象:一栋塔楼自地面向上腾起,在空中扭转,自然地"变"成另一栋塔楼,然后降回地面。

图12.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美国),
图12.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美国),"马科斯·瑞哈德大楼",柏林,1992年

该设计终究未能建成,技术的难度和造价问题是导致该方案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趣的是,当有人询问该设计的构思时,埃森曼半开玩笑地解释到:"所有的摩天楼都是垂直向上'勃起',以显示阳具般的威力,而我坚决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所以我的摩天楼是一个单性生物。它折叠向上之后再扭曲回来,插入自身,从而可以自我繁殖、生生不息…" ②

埃森曼的说法虽然过于玩世不恭,却与库哈斯对央视总部大楼设计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将电视制作的所有部门都囊括在一个连续的巨环中,使它们可以自我运转不息。"(图13)

图13.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荷兰),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图13.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荷兰),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巨环"内 交通示意图,北京,竞标方案2002年

怎样使地面、空中相连的双塔楼在形象上成为一个富于动感的"连续的巨环" 呢?库哈斯的作法如下:首先为了强调动感,两栋主体塔楼呈倾斜状;然后,更引人注目的部分在于:两栋塔楼之间的空中联结部分不是从各塔楼平面的几何中心处通过直线直接相连,而是经过一个巨型悬挑出去的"空中拐角"间接相连的。与此同理,两栋塔楼之间的地面联结则是经过另外一个与"空中拐角"相对应的"地面拐角"相连的;并且,作为联结体的两个"拐角"与两栋塔楼的截面粗细程度相近、立面处理一致,于是一个看似连续的、极富动感的"巨环"形象便诞生了。(图14)

图14.雷姆·库哈斯(荷兰),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模型,北京,竞标方案2002年
图14.雷姆·库哈斯(荷兰),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模型,北京,竞标方案2002年

库哈斯的央视总部大楼的设计,不是埃菲尔铁塔式的技术革命,也不是悉尼歌剧院式的艺术创新。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难"字。埃森曼的柏林摩天楼虽外形看似复杂,但双塔楼的空中联结体的重心基本上落在两栋塔楼的几何中心连线上;而相形之下,库哈斯的北京摩天楼的技术挑战性更大,因为其双塔楼的空中联结体── "空中拐角"的重心是悬挑在两栋塔楼的几何中心连线之外的。尽管"巨环"的整体结构是均衡的而不至于倾倒,但要保证巨型悬挑出去的"空中拐角"不在转折部位折断,必须采取相当的结构加固措施。当然,这里技术的挑战归根结底是对经济性的挑战。换句话说,对于本设计,再难的技术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资金充足。

但钱对于中央电视台算什么?央视不是曾自豪地宣布过:仅凭他们的春节联欢晚会,“按指定的广告征定方案,晚会前后十二分钟广告时间,将价值一亿多元,平均一秒约二十万”!它的春节联欢晚会,可算是地球上最壮观的文化事件了:九亿观众同时沉醉在一台莺歌燕舞的节目中,进行文化图腾或接受集体心理抚慰;另外,它每晚7:00的新闻联播一直不都是全国人民晚餐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吗?仅凭这两项节目的广告收入,央视便足可以实现任何一个建筑师的伟大梦想了。

这里有必要指出一件逸事:1996年,库哈斯曾接到一个与央视总部大楼类似的项目:为好莱坞巨头环球影业公司(Universal Studios)在洛杉矶设计新的总部大楼。在1996-2000年间,库哈斯事务所的设计一直是"变化比计划还快",因为那几年恰逢互联网通讯迅猛发展的时期,环球影业公司在管理上日趋灵活化,一些工作室开始陆续离开总部,有些下属机构干脆搬去了佛罗里达…集中式的总部大楼的实际操作意义在急剧减弱,而最后剩下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象征意义:建一所与众不同的总部大楼用以体现独特的公司形象。终于, 2000年1月10日的一条新闻彻底改变了一切:美国娱乐巨头时代华纳公司(Time Warner Inc.)与互联网巨头美国在线公司(AOL)宣布合并,成为一家网络、娱乐媒体合一的超级公司,意欲在数码时代以全新的经济运作形式称雄于全球市场。环球影业的董事会立刻意识到:在这样一个经济快速转型的时代,将巨额资金投入到一个规模庞大、运作缓慢的不动产业上实在是一个不智之举,于是他们彻底放弃了总部大楼计划。在随后对该事件的反省中,库哈斯的合伙人伍德说到:"如果微软公司换在50年前事业成功的话,他们肯定已经修了一个富丽堂皇的总部大楼。但是微软公司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今天如果一个公司可以通过另外的一套复杂网络建立起它独特的形象,那么它固定在某处的标志性的建筑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资金应该集中地投向公司的组织关系而不是一个实体结构。" 事实上,在二十世纪末,欧美各国超大规模工程数量的锐减,正反映了全球尖端经济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巨大转变。而这种剧变,在库哈斯看来,"标志着建筑师这一行业的巨大失败"。③

然而,库哈斯在中国找到了希望,因为"中国现在是唯一的国家政府有统一项目的地方",而中央电视台,按他的说法,"是相当稳定的业主"。确实,我们正沿着现代化的道路跑步前进,我们加入了WTO,我们要承办奥运会和世博会,我们要在每个城市都建设高楼林立的CBD,我们要投巨资修起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巨大的文化象征物──我们不仅要现代,更重要的是要显得现代。我们要向全世界显示出我们的富裕和强大、前卫和开放。

设想在2008年,举国欢庆奥运会的时刻,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矗立在崭新的北京中央商务区中。这对具有非凡才华和梦想的建筑师库哈斯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大的跃进。而这栋宏伟的建筑,象一个迈开大步的巨人,正是我们这个大跃进时代的最佳写照。


注释:

① 1996年,库哈斯曾带领一组哈佛大学建筑学生赴中国珠江三角洲,考察当地城市的迅猛发展状况。后来,该研究报告于2000年结集出版,书名为《大跃进》。

② 引自彼德·埃森曼于1992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建筑、规划和保护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演讲。

③ 引自雷姆·库哈斯于200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和保护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的演讲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