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故事

2020 穹顶世界 | N95之家——“回家”展中展

朱涛、朱逸蕾

家屋,作为最后的壁垒,为人提供防护,也将人囚禁。

Share

一场瘟疫,导致全球范围的空间封闭、隔离,把无数人锁于家中。家屋,作为最后的壁垒,为人提供防护,也将人囚禁。

我们的家究竟有多大?家的防护究竟该在哪种尺度上入手?是仅仅遮盖头颅或口鼻的防护罩,包裹个人身体的防护服,呵护家庭的住屋,还是笼罩城市甚至地球的天幕? 适逢今年7-8月份将在上海举办的一场展览,以“回家”为主题。我们决定做一个以“N95之家”为题的展中展,邀请了住在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以绘画形式探讨: "家"与"回家"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看待城市作为家园与自然作为家园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巨大影响?如何看待社交距离带来的物理疏离和虚拟社区的兴旺?……

我们希望绘画以口罩或穹顶为意象,最终收到的一幅幅作品充满惊喜。作者从诗人、艺术家、建筑师、到年仅7岁小朋友,都为我们传递充满生命力的表达:

口罩或穹顶,作为空间划分的界限,是包裹,是庇护,也是困锁……

身处海外不能回家,一种近乎被流放的状态;

人与动物间发生了身份互换;

未来城市或星球,可以如此悲惨或浪漫;

……

人类生存的困惑与诗意,在数十幅画作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如何为它们找到一个有趣、有意义的陈列方式?

我们决定自己搭建一个“N95之家”,邀请这22位艺术家的作品入住。

朱涛曾于全球疫情大爆发之时发表文章 《“湛江港”——人类错误的纪念碑》,以虚构笔法,从几个层面探讨人与自然、城市和家的关系。文中的海湾城市建造了一个“N95天幕”,形成巨大防护罩以摆脱充满敌意、随时诱发危机的自然界;也神通广大地开辟了穿透N95穹隆的旅游航道,让人得以回望自己的“家”。

《“湛江港”——人类错误的纪念碑》拼贴画  ©空间行动
《“湛江港”——人类错误的纪念碑》拼贴画 ©空间行动

《“湛江港”》中的“N95天幕”,在技术想象上,源于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在二十世纪中期发展完善的短程线穹顶(Geodesic Dome),以及他在1960年推出的幻想提案《曼哈顿穹窿》。

曼哈顿穹窿(Dome over Manhattan),1960  ©R. Buckminster Fuller and Shoji Sadao
曼哈顿穹窿(Dome over Manhattan),1960 ©R. Buckminster Fuller and Shoji Sadao

循着《“湛江港”》的思路,我们继续参照富勒的短程线穹顶原理,搭建实体的"N95之家"。

富勒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能以最少结构提供最大强度的向量系统。”我们用轻巧的瓦楞纸板为材料,以三角形骨架为基本结构单元,组成更大的五边形和六边形交织的网络,构成一个稳固结构穹窿。很多三角形表面和由框架延伸挂板自然成为绘画作品的 “展板”。

“N95之家” 平面图、立面图 ©空间行动
“N95之家” 平面图、立面图 ©空间行动
制作过程:六边形单元mockup实验 ©空间行动
制作过程:六边形单元mockup实验 ©空间行动
穹窿三角形成的天然“画板” ©空间行动
穹窿三角形成的天然“画板” ©空间行动

我们也想为这结构体增添点反讽色彩,让它同时指涉新冠病毒——那构造精湛、触点敏感、内含巨量信息、极具破坏力的邪恶“小球体”。我们为所有穹窿节点装上漫射灯,照亮绘画作品的同时,模拟病毒突触;我们在每件作品旁边,用螺旋线下挂一个作品说明牌,暗指病毒的“RNA”。

“N95之家”成为一个介于富勒短程线穹顶和冠状病毒之间的穹窿。

正在诞生的“N95之家”,为朱涛工作室员工的生日会提供浪漫场所(深圳)©空间行动
正在诞生的“N95之家”,为朱涛工作室员工的生日会提供浪漫场所(深圳)©空间行动
清晨时分,朱涛工作室中的N95之家(深圳)©空间行动
清晨时分,朱涛工作室中的N95之家(深圳)©空间行动

到达上海,团队仅花了五个小时就根据经验搭建起“N95之家”穹窿,然后又花了两天,才帮助每件作品逐一妥帖“入住”。饱含故事与想象的作品有了安身之所,“N95之家”终于拥有了生命力。

开幕式前夜的“N95之家”
开幕式前夜的“N95之家”
上海“回家”展览开幕式现场图片 ©扉美术馆
上海“回家”展览开幕式现场图片 ©扉美术馆

下面将对每幅作品进行一一介绍。朋友们,欢迎来到“N95之家”!

1.《锁》  蔡伊凡,费城,2020.5

疫情突袭,何为家,何处是家?身在海外,曾以为作为一名地球居民,所及之处即为家。然而,疫情包裹着大国争端,化为一张口罩,将通往内心安定之所的路径通通锁死,进退不得。

2.《2020福字套装》,蔡灿煌,北京,2020.2

作品分为有蝠同享、自求多福、福祸相依三个主题,表达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面对疫情的处境。浓厚的墨汁滴溅在中国传统的带有蝙蝠和鱼图案的春节福字红纸上,一个个斑点形状酷似新冠病毒的形象占据了整个画面,传统“福”字在画面中逐渐消失缺席。

3.《泡膜城市/泡沫城市》 ,冯果川,深圳,2020.6

疫情让人们对周遭的任何东西任何人甚至空气都产生了怀疑。将自己装进套子般的隔离服里,一天消几次毒,而未来可能会面对更恐怖的瘟疫,隔离和消毒技术就要继续升级。设想一种未来的隔离装置,叫它“泡膜”好了,它可以从戴头顶上的装置(泡泡机)吹出一个笼罩身体的泡泡,这个泡泡既能隔离病毒过滤空气,也能不断消毒。

泡泡是液态的膜,很有弹性,甚至可以承载人的重量。每个人都有几乎透明的泡泡来保护自己,还可以由装置驱动带着人奔跑,它是个人交通工具;头顶的装置可以将各种信息影像投射到膜上,它是个人的全媒体工具,社交和工作的工具;它也是个体居住的家(图一)。“泡膜人”诞生了,人们可以相遇,泡泡会相交但不融合保持着合理的社交距离(图二,图三)。每个人要为泡泡机付费,定期补充液体和电能,权贵的泡膜很大,而贫民的泡膜小的可怜,只能蜷缩在泡泡里(图四)。如果支付不起费用,泡泡会停止工作,让人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直至死去(图五)。

未来我们生活在泡膜堆积起的城市里,这就是“泡膜城市”(图六)。

4.《20200531》,莫大毛,纽约,2020.5

作品完成于2020年5月31日16时53分,描述了作者身处美国所感受到的国际社会中的庇护与突破这些庇护的冲突。个人作为圆圈弥散在画布上,叙述着在国家矛盾、社会矛盾和病毒入侵交叠下的乱象 (实心圆圈为带病毒个体)。画面主体大穹顶两侧对立着国际社会中,政府把控全民防护及群体免疫两大阵营。画面细部则聚焦各个冲突事件:从由失业激起的复工游行,到因弗洛伊德之死导致的抗议和暴乱, 居家隔离为人民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公共集会又让人们冲出庇护给病毒散播提供温床,警察是非常时期社会安定的关键,却成为反抗的对象……

5.《2020 迷途》 ,符茗希,广州,2020.5

面对疫情,人既是体验者也是观察者。而幕布(或是窗帘)却遮蔽了许多真实信息,造成人与世界的巨大隔阂,仿佛只存留在各种图像包裹的二维空间。无法逃避,人的生活只能依托着白色口罩,并用尽一切防护手段避免头部浸入充满飞沫的世界。

6.《圆+酒精+外卖单》,叶栋樑,深圳,2020.5-6

外卖单,外卖的食物与时间等信息的记录。酒精,杀菌,疫情期间遇到外卖单会发生“化学反应”,溶解信息。圆,解决一个问题的穹顶,也是制造另一个问题的根源。

7.《窒息》,朱晨,深圳,2020.6

许多人不幸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失去生命。整整两个月,每天浸泡在疫情的信息里,无法正常工作正常生活,也无法与人沟通。无能为力,只有各种消毒,堵住一切可杀灭的潜在漏洞。死亡气息仍然像水雾无孔不入。无力至极,就像带着口罩游泳。

8.《寻找精神家园》,Amber刘琥珀,香港,2020.6

地球天灾人祸不断,生态失衡,瘟疫蔓延,不再适合⼈类生存。两位地球⼈从地球的两端离开,但经过漫长的瘟疫之后,身体留下了特殊烙印——面具和防护头罩。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他们同时来到这片光明乐园,彩虹形成天然的苍穹,可以在任何一道苍穹下生活,也可作任意门时空穿梭。在相遇的刹那,他们瞬间认出对方,来自故乡陌生又熟悉的面孔和体味。他们轻轻飘落在月亮船上,良久凝视,拥抱,轻抚,想要亲吻彼此,却发现面具和防护罩彷佛已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他们试图在这伊甸园般的家园快乐地生活。至于地球的样子,他们已经淡忘,只记得离开时,钢筋水泥城市轰然倒塌,漫无边际的废墟,洪水漫天,生灵涂炭。

作者藉寓⾔来反思人类在日渐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如何重新面对和选择“家园”,重新修复人类与自然(最原始的家园)的关系,城市作为家园,违背人类择自然为邻的天性。科技和技术带来先进和智能的生活,可是人类真的需要这么多便捷和技术吗?与此同时,人类正在慢慢丧失人性。城市、游牧、疍家、农耕、穴居、丛林部落、移民火星……无论何种生活方式,物理空间的“家”是居所,而真正的家园和归宿,是精神家园。

9.《生生不息》,恩恩(7岁),墨尔本,2020.6

“戴口罩的绘画书”:《生生不息》是一本讲述斑尾塍鹬“回家”故事的绘本,为它戴上一只口罩,同时仍有袋子的功能。小朋友天真地想:封面上的斑尾塍鹬最好闪着光,地上的人们也能看到它们飞行的努力和美。

10.《身体与文本:庚子Ⅰ》,河夫,广州,2020.4-5

画芯因不可抗力无法“面世”,于是尝试像戴口罩一样,减弱个人化的绘画在公共领域被误读的程度:芯装在画框背面(第一层遮掩);丙烯把玻璃涂成半透明(第二层遮掩);表情贴纸(第三层遮掩)。原本的画面变得暧昧、扭曲和语义不明,呈现出在时间中身心背离的状态。

11.《在天涯》,北岛,美国某城,2019

群山之间的爱情

永恒,正如万物的耐心

简化人的声音

一声凄厉的叫喊

从远古至今

休息吧,疲惫的旅行者

受伤的耳朵

暴露了你的尊严

一声凄厉的叫喊


Love among the mountains

eternity, that patience of the earth

simplifies our human sounds

one arctic-thin cry

from deep antiquity

untill now rest, weary traveler a wounded ear's

already laid your dignity

bare one arctic-thin cry

12.《归途》,冯仕恒,阳江,2011

三联岩画作品《归途》表达对家的向往。鸟窝如同人类的家,人化作鸟,努力地找寻回家的路,却难免有损伤。就像在疫情期间,家成了人们最想回去的地方,而多少人失去了家园,甚至失去了生命,这也是自然界给人类的警示。

13.《归隐山林》,冯仕恒,阳江,2020.5

人类向着高科技便捷的时代发展,这样的时代真的比古代的人更加幸福吗?人们宁愿在一片田地上造一幢高楼,也不愿意还大地青山绿水,不久的将来,归隐山林会成为一种奢望。

14.《球体2020》,危险体,武汉,2020.6

意象拼图。

《天机2020》,危险体,武汉,2020.6

这张图画绘制于武汉封城期间。主要联想和涉及到的相关图像如下:

  1. 武汉封城期间志愿者⽢俊超拍摄的刘凯医生和新冠病⼈看夕阳的场景(2020)
  2. 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1968)
  3. 米开朗基罗,《创造亚当》(1511-1512)
  4. 杜尚,Tu m’(1918)
  5. 理查德•塞拉,《东方-西方/西方-东方》(2014)
  6. 高速公路上狂奔的野猪(2020)
  7. 军事医疗援助战机(2020)
  8. corona virus 三维图(2020)
  9. 禁止通行标识。

15.《春雷之家》 ,夏睿,绵阳,2020.5

说“小家”,这是作者生活成长的避风港,说“大家”,科技在国家危难时期为人民提供庇护所,终究也是双刃剑。口罩作为屏障保护着人们,愿彼此相安,世界和平。(雕塑为纪念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春雷”,位于四川绵阳。)

16.《茧》,Mika吴祉祯,广州,2020.6

这是茧吗?我说不是!它像一个保护罩紧紧的包裹你,却同时冲击着你被束缚的内心,越是矛盾越是挣扎,越是限制越是不甘。茧丝下的你悄悄蜕变出的羽翼,定会在破茧的那一刻振翅高飞!

17.《MASK...》,赵守林,深圳,2020.6

口罩防护着病毒,但过度滥用的“口罩”也遮蔽着外界的环境——蒙上了眼、堵上了嘴、塞住了耳朵、束缚了大脑……让人无法公平、公正的认知世界和时局。

18.《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陈舒宁,武汉,2020.5

海涅在《还乡曲》中写道:“生活是痛苦的白天,死亡是凉爽的夜晚。”当我们削尖脑袋往高处走,发现我们以为的最终归属,不过是个充满危机的“牢笼”罢了。经历过这种幻象,迟暮时渴望落叶归根,而我们想要回归的那个“家”,早已沦为记忆中的海市蜃楼..…

19.《Speak to me》,刘启佳,重庆,2020.6

在李一凡的纪录片作品《杀马特我爱你》中看到一句话:“把自己弄得像个刺猬,好像有了这个头发,就不会再受欺负。”夜里,凭着这句话的记忆,我感受坚硬的头发、绵软的锐利、大张而被空气吞罩的口、呜咽弥散在水泥色里……快要画完时,听到一阵心跳,是正播放到了Pink Floyd的《Speak To Me》,有了名字,发了微博,睡觉,醒来后世界没有回应。

20.《玻璃球》,吴海庭,东莞,2020.6

疫情来袭,人类和自然界生物“各回各家”。人类活动的减少,迎来了一次自然界的回归狂欢——植物入侵建筑,动物跑上公路。人与动物发生身份转换,动物是观赏者,人类是被观赏者,植物与建筑物发生激烈的夺地盘对战。疫情仅仅罩住了人类。

21.《温室仙人掌》,郭翔泷,深圳,2020.5

仙人掌本是坚强的个体,现在却被透明罩罩住。看似安全的穹顶可以遮雨透光,温室环境却扼杀了生长空间,朝向外界的尖刺最终变形,刺向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变成了自我伤害的武器。

22.《新冠女神》,何牧,波士顿,2020.6

新冠女神(The Goddess of Corona )以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为意象创作了一幅新冠女神肖像。肥胖幼态的身躯,夸张的女性特征,蒙蔽的面部,裸露的身体,禁锢的手臂,无形的挤压 —— 新冠女神横空出世!

《绞》,何牧,波士顿,2020.6

作品尝试表达疫情隔离期间的出于自我保护呈现出的“绞”的姿态。画中的人在自觉地蜷缩,割裂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慢慢麻木,在隐形的枷锁下尝试伸展,在扭曲中找到了一种奇特的舒适感。

23.《口罩上的自然之景》,罗莉,深圳,2020.3-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口罩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它带来的浪费和污染难以估量。不妨将口罩当作画板,把日常看到的自然之景画在口罩上,以此来提醒人们自然给生活带来的美好,这份美丽需要我们守护。

N95之家——“回家”展中展

朱涛建筑工作室及合作艺术家

开幕时间:2020年7月18日(周六)14:30

展览时间:2020年7月18日-8月16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8号桥创意园5号楼1层大厅

开放时间:11:00至20:00 每周一及法定节假日闭馆

合作艺术家(按姓氏首字母排序):北岛、蔡灿煌、蔡伊凡、陈舒宁、恩恩、冯果川、冯仕恒、符茗希、郭翔泷、河夫、何牧、刘琥珀Amber、刘启佳、罗莉、莫大毛、危险体、吴海庭、吴祉祯Mika、夏睿、叶栋樑、赵守林、朱晨

项目团队:朱涛、朱逸蕾、陆洁荣、鲍禹辰、李智丰

Share